8月14日晚上7点,2023 雷军年度演讲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今年雷军的年度演讲主题是“成长”。这也是雷军的第4次年度演讲,雷军分享了过去30多年,几次关键成长的经历和感悟。
以下是雷军演讲实录:
【资料图】
朋友们,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晚上的活动,谢谢大家!这是我第四次办年度演讲,前三次因为疫情的原因都在小米科技园内举办,现场人很少。这是第四次,我们仔细想了想,还是想办一个比较大的聚会,然后让我们的新朋友、老朋友一起聚一聚。今天呢,我们就在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这么一个活动,现场来了很多人,大概有3500人,还有很多很多的朋友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来参与。再一次,对大家的参加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两个月前,我参加了今年武汉大学的毕业典礼。今年是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作为校友被母校邀请,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这对我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站在讲台的那一刻,面对全校师生,关于武大的所有记忆一下子涌现在脑海里。今天我就先和大家聊聊武大往事。
那还是36年前,1987年,我考上了武汉大学的计算机系。在武汉大学的图书管理,看了一本书《硅谷之火》,建立了我一生的梦想。看完书以后,热血沸腾,激动得睡不着觉。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星光很亮,我就在武大的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走了整整一个晚上。我心里有团火,我也想办一个伟大的公司。就是这样,梦想之火在我心里彻底点燃了!
但是,一个大一的新生,一个从县城里出来的年轻人,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就想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这不就是天方夜谭吗?这么离谱的一个梦想,该如何实现呢?那天晚上,我想了一整晚上,说实话,越想越糊涂,完全理不清头绪。后来我想,干脆别想了,把书念好是正事。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认认真真读书。我怎么能够把书读得不同凡响呢?我想了在当时一个特别夸张的目标,就是两年修完大学四年所有学分,这个目标在那个时候是石破天惊的。因为学分制刚刚开始实现,很多人可能都没有这么想过。当时,我就想到了这么一个难的目标。
各位想一想,如果你两年时间要念完四年的课程,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上两倍的课、写两倍的作业、过两倍的考试,这意味着要用地狱模式读大学。我接受了这个挑战。
可是,当我真正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面临着很多的难题。那么我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我跟大家讲一讲其中的三个难点。如果你正好正在读大学,或者你的孩子在念大学,也许有一点点用。
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课。因为刚上大学,对学校里要读什么完全不了解。我自己琢磨了很久,一头的雾水。想来想去,这样想下去没有用,我决定找个人问问,但是我多少也有点社恐。我是真的有点社恐。当时也是逼急了,实在没办法,我就决定了跑到大三、大四的宿舍,挨个敲门去找老乡。我就在大学里面找老乡这招特别好,果然就找到了几个学长,学长特别热情,跟我滔滔不绝地讲了几个小时,把整个大学的课程体系都讲了一遍,什么哪个课容易,哪个课难,哪个课先上,哪个课后上。讲到最后,还顺便把各个老师的奇闻异事八卦了一遍,走的时候还把他们用过的教材、教辅,甚至课堂笔记都打包送给我了。那一刹那,我仿佛开了天眼,大学怎么读一下子就明白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收获了一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经验,我想对你们也是如此。很多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一个人琢磨,觉得自己遇到的问题总是独一无二的,只能靠自己解决。而实际上,你遇到的问题绝大部分别人都遇到过,绝大部分别人都解决了,甚至有标准答案,你只需要去问一下就可以了。可能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我真的建议大家遇到问题的时候找个懂的人问一问,这是我上学的时候收获的第一个经验。而这个经验,极大的帮助我解决了一个巨大的困难。
我遇到的第二个难点是什么呢?如何搞定自学。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可能都会自学,但是各位别忘了,我上的是计算机系。我们武汉大学的计算机系是从数学系里分出来的,相当于半个数学系。课程挺难的,有多难呢?可能各位同学觉得高等数学很难,各位,我们上学的时候不是高等数学,学的全是数学系的专业数学,比这难十倍以上。我就上了这么一个系!
上完以后,你要自学,多半是看不懂。我经常看着看着是痛苦得不的了,怎么看都看不下去。说实话,曾经多次想“算了,放弃吧”,因为这些书看下去真的挺难的。但是我当时硬着头皮、咬着牙往下读,读着读着突然开窍了。开了一个什么样的窍呢?反正看不懂,跳过去直接看下一章。大家别笑,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就是遇到看不懂的先跳过去,像看小说从头看到尾,坚持往下看。接着放一两周,拿着再看第二遍;放一两周,再看第三遍。多读几遍,读着读着就读懂了。这个原理挺简单的,是什么原理呢?我们小时候上了那么多年的书,一直觉得知识是连续的。其实我的体会是,知识不全是线性的,很多知识点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所以前面看不懂,跳过去是没关系的,等你把后面看懂了,反过来可能帮助你看懂前面的。
其实,这就是一种很有名的学习方法叫跳读。当时我为了解决自学问题,琢磨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在这里多说几句,今天的社会瞬息万变,我们光靠学校里学的知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学的是软件,我今天干的是手机和汽车,其实专业差很多。所以我这么多年的历程,我觉得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掌握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同时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你才足以面对未来所有的挑战。
谈到这里,我再跟大家讲遇到的第三个难点,搞定点名。在大学里面点名是大事,我不知道你们今天还点名吗?因为我很多课都是跟高年级同学一起上的,所以同学都不太熟。而我要上两倍的课程,很多课程的时间是冲突的,对我来说缺课是不可避免的。一旦遇到点名,同学又不熟,怎么办呢?而且很多课程,平时表现记录记入期末成绩,这样我压力就挺大的了。
我花了很久时间琢磨,我后来想为什么全天下的老师都喜欢点名呢?我觉得他们点名的目的,主要是监督同学们好好学习。假如我能让老师加深印象,假如我能让老师知道我没有偷懒,这个问题不就解了吗?于是,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特别喜欢坐后面,我总是坐第一排,坐正中央,坐到老师一眼能看到的地方。只要老师提问题,我总是第一个举手,这样老师的印象就深了。
课间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不懂的,我总是主动跑去找老师请教,这样一来二去,老师对我印象就深刻了。其实大部分老师对我印象都挺好的,所以点名、缺课就不是问题了。这招好用吗?
就这样,我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搞定了四年所有的学分!在这个过程之中,武大的老师们特别、特别地友善,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每每想起来,对母校的老师们都充满了感激,也借这个机会向母校所有老师问好,谢谢大家当年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我们学的是计算机,光修学分是不够的,还需要把程序写好。把程序写好,才是硬道理。于是,我又树立了第二个目标,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我觉得这可能是每一个计算机系的同学在上学时就应该明确的目标,假如是这样的话,找工作就会非常容易。所以我在上学时奠定了一个目标,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
三十多年前,电脑挺少的。我们计算机系的条件算是最好的,但是也很紧张。我们全年级的同学上机实习,只有一台6800的小型机,可能今天大家很少听说小型机。大家知道PC,PC以前是叫微型机,所以小型机是比微型机强很多的电脑,是服务器。我们全年级只有一台6800,我看了一下6800的性能比十年前的手机还要差很多。更要命的是,同时挂了20多台终端、20多个人一起用,慢得真令人发指。可是就是这样的条件,还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还要凭票使用,每个同学一周两张,每张只有两个小时。
各位想一想,一周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想把程序写好真的是太难了。怎么办?我又想了不少主意,第一招就是只要有空就跑到机房门口排队,万一有同学迟到或者不来,我就去捡漏,就用人家的电脑,厉害吧!我混到管机房的老师跟我熟的不得了,我简直就成了我们机房门口的门卫,天天在那儿守着。实在没有电脑用了,我就站在旁边看,过眼瘾。如果遇到同学不会,我就去给人指点一下,特别有成就感。这张照片是我在网上随便找的,看起来特别像那个年轻人,连衣服都比较像,就在旁边站着。
为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我每次上机之前都是在纸上先把代码写好,到了电脑前面只要录入就行了。为了提高录入的效率,我上了一个馊主意,我找了一张打印机把键盘拓下来贴在课桌上,一边上课就一边敲桌子练键盘,我的键盘是这样练出来。练着练着,周围的同学都开始学习了,于是我们武汉大学计算机上课的时候经常有人敲桌子,把所有代课老师敲蒙了,你信吗?可能大家不知道敲桌子,我们当年的这些学生都挺不好带的,只要老师拖堂就一定有人敲桌子。敲着敲着,老师就知道该下课了。我当年就是这么练键盘的。
如果实在没有电脑用,我还有一个绝招,我就在纸上写。我就把历程、教材里的程序拿出来,那些都是示范程序,是写的最好的。我就在纸上,用自己的办法一遍一遍地重写,直到写到同样的水平。我当时写程序对自己的要求,我要写到像教材里的示范程序一样,所以我当年在这一点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我大一学的第一门课是《Pascal语言程序设计》,大二的时候,有同学说我的Pascal作业被老师编入了新版的教材,我觉得可激动了,我觉得我下的工夫,老师终于见到了。后来,我就到老师的实验室帮忙做课题,这样我就可以有电脑用了。就在实验室的电脑前,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又一个的通宵,逐步修成了同学眼里了技术高手吧。
几年前,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段汇编的代码,汇编是一个很难的语言,特别接近于硬件的底层,相当于硬件的指令码,是一门很难的语言。这就是我大学二年级时候写了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在DOS平台上的内存管理的工具,叫RI。这个工具在当时特别火,用的人特别多,几乎每个程序员人手一个。后来我就索性全部开源了,大概2000多行全部开源了。我真的没有想到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还有人在网上讨论。作为一个程序员的话,还是有点小激动。
接着,我又定下了第三个目标。就是在一级学报上发篇论文。作为本科生在学报上发论文还是相当困难的。我有了这个目标以后,我就去找了我的老师张德向教授,跟他请教我该怎么做,他就给我出了个主意。说,要不你把之前研究计算机病毒的那些思考整理、整理,寄给学报试试?在当年的话,其实系里的每个老师对我都挺好的,真的给了我很多帮助。其中张德向教授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在我几个很关键的时候,都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今天,我特别邀请了张教授到了我们今天现场!谢谢张老师!我还特别邀请了当年教我汇编的曹加恒教授,谢谢曹老师!当年我的汇编是拿过满分的,后来我听说我们计算机历史上只有两个拿过满分,所以也谢谢曹老师当年的指导!
当时是在九十年代初,国内刚刚经历了计算机病毒的第一次大爆发,我当时特别有兴趣,花了很多时间琢磨,还写了一款杀毒软件,在当时也比较流行,算国内第一波吧。但是这个就算学术成果吗?其实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但是我还是按照张老师的建议,撞着胆子就整理成了论文。当时的论文都是写在稿纸上的,就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厚厚的一摞,写完以后挺激动,就拿去好朋友看。很多同学给了提了很多建议,还有一个同学说,我再给你提个最重要的建议,就是你这个论文字写的不怎么样。他就告诉我说,如果把字写得好看,你的这个论文的录用概率就会大很多。
我当时就被他说的愣住了,接着他自告奋勇,不辞辛劳花了三天时间帮我誊写了一遍。我后来想,他主要跟我推荐他字写得好。于是承载着这么多人期待、这么多人帮助的论文,我就寄给了权威的学术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过了半年时间,我收到回信,论文被录用了。
我真的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中了,正式发表是在两年后的1992年8月。我真的没想到,更没想到发篇论文要等两年多,后来大家告诉我这是正常流程。这篇论文被录用以后,也是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又给当时第三届全国青年计算机学术会议投稿,也被录用了。这也是张老师鼓励我用他的经费资助我去参加了那次学术会议,这也是我参加的唯一一次学术会议。
我今天回想起来,我觉得你看起来那些很了不起的目标,你去试一下,也许没那么难。我是觉得每个年轻人还是要有年轻人的魄力,敢想敢干!也不要听人家这个建议,那个建议,我觉得敢想敢干最重要。其实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难,你去试一下,说不定就成了,这就是我发问论文以后最大的感受。之后我面对所有困难的时候,我都是一无往前,先干了再说,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这就是我在武汉大学的求学生涯。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和我一样类似的经历,可能因为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人,梦想被点燃了。我幸运的是什么呢?我幸运的是我真的把梦想当回事,并且学会了去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去完成。梦想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正是因为这个梦想,我想尽办法把各种各样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武大求学生涯的这段经历,为我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在武大修完学分以后,有了足够的时间就开始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在我大学二年级五一的假期,我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认识了一个朋友,他技术水平很高,他叫王全国。他比我大四岁,他是武大学长,留校当老师,在校办的一家网络设备公司上班。认识他以后,我经常跑到他们公司蹭电脑。我为什么喜欢去他们公司呢?因为他们公司的电脑都是最新型号的,我就在他们的演示机上写程序。如果有客户过来,我就负责接待、介绍、给人演示。很多老师以为我在那儿打工,其实不是,纯粹蹭电脑。没有工资,但是他们公司管个盒饭,真的管盒饭,也谢谢那家公司的老板就给了我蹭电脑的机会。
后来我跟王全国越来越熟,他也认可了我的水平。我们俩就约定在暑假写一款加密软件。为什么要写加密软件呢?可能是因为加密软件比较难,我们俩就想做点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决定做一款加密软件。
当时公司一下班,我们把卷帘门一拉。因为他们公司是电子一条街的门面房,我们把卷帘门一拉,整个公司就成了我们俩的天下。我当时写程序特喜欢开两台电脑,开两台电脑写程序是什么感觉?一台写程序,一台做测试。特别像段子里写的那样,“等咱有了钱,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那段日子特别快乐,我们经常写程序到凌晨三四点。我记得凌晨三四点很困的时候,王全国说,我们俩还要锻炼身体,玩一玩游戏。锻炼到凌晨五六点以后就睡在办公室里,碰巧办公室里有两张长沙发,我一张,他一张。但无论我们睡得有多晚,第二天一定要准点起床,因为人家公司要开门营业,所以那段时间我都觉得我们可能没睡几个小时。
就这样,我们没日没夜地干了15天,我们两个人都瘦了一圈,产品按期完成了。这是我做的第一款商业软件BitLok加密传播,1989年8月份出来的。这款软件定价2000多,当时大家的工资可能不到100块,所以2000多是很多钱。产品发布以后,在圈子里还很有影响力。很多程序员和开发者都特别喜欢我们写的工具,卖得还不错。后来我们又升级了几代,持续卖了六七年,一直卖到1995年、1996年,还真的赚了不少钱。
这是我大三的暑假,第一次干就大获成功,特别特别激动,都有点飘飘然了。但是我心里特别清楚,我要是不是和王全国一起干,肯定没戏!各位想一想,当时我读大三,不到20岁,如果没有王全国的经验、资源,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可能想都想不到去干这件事情。所以我有个很深的感受,我觉得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找互补的朋友一起干,成功概率会大很多。这样的话,我和王全国成了一辈子的朋友。后来我们在金山公司差不多也是三十年。三十年后,2019年5月我和王全国两个老男人还拍了一个背靠背的Kappa照来纪念我们的第一次成功。今天我也请了我的好朋友王全国到了现场,谢谢当年的帮助!
接着,我就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混了一年多,也算小有名气。有位学长想创业,就来找我,我答应特别爽快,一点不犹豫。我觉得我终于有机会大展宏图,因为我的梦想是想创业,我特别激动。我们就在珞瑜酒店租了一个房间,房号103,我们公司起名三色,当时有四个创始人都是朋友,每个人分了25%。因为大家不好意思谈股份,觉得关系也挺好的,就平分了。我们大家都渴望干一番大事业,每天都干得热火朝天,也是经常一干一通宵,热情高涨。
接着,我们的公司十多个人,问题就来了:谁说了算?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各位想一想,如果大事小事都得四个人商量着干,这有多麻烦啊!万一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一吵吵半天。当时我们经常吵,后来觉得这样不行,我们要选个董事长,而且我们还得民主选举。这一选,我们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改选了几次,大家都当了一遍董事长。只有我一个没当过,主要是他们嫌我年龄小,压不住场。我当年大学还有一个同学,保留了我当时的名片,是技术主管,只有我一个没当过董事长。
于是我们先卖电脑,接着写软件,甚至我们还做打字、复印这样的业务。为了伟大的梦想,我们什么生意都做。现实很残酷,刚开始我们挣了点钱,随着业务越来越多,发现挣钱越来越难了。经常在我学校上晚自习,他们找我出去开会,一开一晚上。
我们这几个董事都没啥经验,也都不怎么靠谱,商量一晚上也商量不出什么主意。接着公司就开始发不出工资,吃不上饭,这个过程还是挺煎熬的。你想,当老板发不出工资什么感觉?这个时候我们有个董事吹牛,我做生意不行,打麻将还行。于是派他去跟食堂师傅打麻将赚饭菜票,果然靠这个熬了一段时间。结果赢的太多了,师傅也不带他玩了,主要是他打牌经常作弊,所以百分之百赢,师傅就不跟他玩了。
最后我们的公司熬不下去了,我还记得我们连散伙饭都没有吃,就把公司清算关门了。我分了一台286电脑,就抱着电脑回了学校。当时觉得特别累,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醒来,走在校园里面,阳光灿烂,一下子轻松了,再也不用瞎折腾了。我的第一次创业就这么结束了。后来我复盘过很多次,想一想,我们真的是太幼稚了,幼稚到很天真的程度。比如说创业,我们四个人也没有商量明白谁牵头,也没有商量明白干什么,就是撞一个生意做一个生意,反正就是稀里糊涂干的。
三色的失败给我浇了一桶凉水,让我彻底清醒了。我觉得办公司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拿我而言,我觉得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学了。
多年以后,我见到了一个大学生创业的团队,他们也是四个股东,也是每人25%。我一看名片,好家伙,各个都是董事长!那一下子我就愣住了,我说你们谁负责?他们告诉我说,我们都是好朋友,没关系,凡事商量着来就行了。讲得特理直气壮。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当年的三色,我觉得他们创业应该不太会顺利,只能默默祝他们好运。
我觉得创业是人成长最快的方法。毕业以后,我认识了求伯君,求伯君就拉我干金山。当时金山五六个人,时间过得特别快,今年是金山创业35周年。金山是我真正成长的地方,我觉得两位大哥求伯君、张旋龙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还有一大波兄弟,像邹涛、章庆元、郭炜炜等等很多兄弟们,我们一起走了很多年。
在金山的内部有句话经常讲,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这句话,我觉得大概就是35年来最重要的经验。
2010年4月,我再次出发,怀揣着年轻时候的梦想和一群伙伴创办了小米。回望自己过去的三十多年的创业之旅,就是不断追寻梦想,并不断成长的过程。
今天的主题是“成长”,谈到成长,过去三年小米的高端探索,是我近十年来最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成长。我给大家讲一讲。
小米的高端探索是从小米10开始的。刚开始,我们开局不错,挺顺的。但是紧接着,小米11遭遇了重大挫折。我们大家憋了一口气,又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了小米12,但仍然不达预期。大家完全没有想到,做高端这么难,而且做高端投入这么大,沮丧的情绪在公司里弥漫开来。
我找大家聊了很长时间,有的同事的观点非常尖锐,让我异常意外。有的人说,做高端太难了,我们能不能不做了?把中低端做好就挺好的,我们干嘛要做高端呢?还有人说,小米的品牌形象已经很固定了,我们要不换个品牌,用小米品牌做高端真的是太难了。这就是去年春节放假前,我一直以为所有人万众一心一定要把高端做成,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大家有这么大的分歧。
聊完以后,我心情非常沉重,春节假期都没有过好。过完春节的第一天,我就召开了一个紧急的战略讨论会。这是小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讨论会,全集团所有的总经理都参加了,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想说什么说什么。可能是因为刚刚春节放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气氛还挺融洽的。但是讨论的问题特别激烈,我们从下午一直吵到晚上,我在反复地说服大家。我说,我们创新的梦想就是把小米办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无论多难,我们咬着牙也要用小米品牌做高端!
还有,我们这个行业特别难。各位想一想,有苹果,有三星,有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竞争极其激烈。面对这么强大的同行,我觉得我们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们在技术上寻求突破,才能为我们的未来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做高端不是我们想做还是不想做的问题。做高端是什么呢?是我们小米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动摇,必须死磕到底。所以,我们就把高端化定为了集团战略,而且大家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在去年年初的这次讨论会上,我讲了自己的观点,有位同事用自己的手机录下来了。我放给大家听听当时手机录的视频。
(视频:要想把高端化做成是全公司的事情,在发布小米12的最后的两个月的时候,我认为我的情绪是极度崩溃的。从绝望到再找到希望以后,我基本的结论是什么?过去两年高端之路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我觉得去年的失败是必然的。没有系统化能力的训练,反正,蒙对一两次终究会输。高端需要巨额的投入,高端需要长期的战略定力,需要坚定不移的决心。小米为什么要做高端?如果我们愿意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我自己其实觉得也是一种选择。如果我们真的想干到全球第一,真的实现我们的使命和愿景,有一个非常清晰而明确的结论,就是我们必须走高端化战略。)
这就是在去年年初讨论的两次会上的讲话实录,所以高端的探索是特别、特别难!我跟大家举个例子,讲讲我们这个探索的过程。比如说影像,我们在2017年就设立了独立的相机部,对影像一直特别重视。当时友商每一次发布会都用DXO的评测、排名来作为他们影像的实力和拍照的效果来进行大规模宣传。我们当时投入也很大,心气也很高。我有一次在发布会上,脱口而出说了四个字,我就不重复了。所以我们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要超越友商!我们超越点就定在,我们就要在DXO的评测上跟友商一决高低,争取DXO的全球第一。
当这个目标定下来了以后,意味着冲锋好吹响了,整个研发团队群情激昂,我们下了很大的工夫迅速杀入了全球第三,接着干了全球第二,接着费了很大劲干到了并列第一。但是要做到全球第一,的确还是挺难的。我们用了两年时间的准备,专门定制了传感器,所有配置全线拉满,团队全部扑上。然后在调教上下了巨大的工夫。我们准备的这款产品就是小米11Ultra,我们的定位是“巅峰影像,安卓之光”,下了巨大的工夫。
在这款产品发布前的最后一天,我们终于收到了DXO的评测报告,就是我们的影像全球第一。当时我们整个相机部都沸腾了,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巨大的成功。你都没有办法想象有多激动,连发布会都等不急了,提前一天办了这被大规模的庆祝会,大家特别激动!整个公司都弥漫着一种非常欢乐的气氛甚至还点亮了小米科技园。有一个特别搞笑的小视频,大家一起看一下。
这就是两年多前,太梦幻了!谁也没有想到,小米11 Ultra上市的第一天就被用户疯狂地吐槽。我们一下子全蒙了!这么牛的影像,DXO全球第一,配置全部拉满,参数到顶,为啥用户还不满意呢?
我们经过了非常深刻地反思,我觉得我们小米有个优点,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先反思我们到底有什么问题,到底哪里错了。经过极为痛苦的反思,我们彻底明白了,参数拉满,DXO第一,不代表拍照好,更不代表用户满意。但是怎么能拍出用户满意的好照片呢?大学时候的经验帮助我找个懂的人问问,我就提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我们能不能找徕卡聊一聊?
当我这个主意提出来以后,团队告诉我说,徕卡找过我们,被我们拒绝了。而且,还被我们不同的团队拒绝了两次。我说,啊!拒绝了!还拒绝了两次!我真的有点愣住了,我就仔细去了解了一下。我觉得不是我们的团队狂妄,于是我们特别担心跟徕卡的合作。因为徕卡跟友商合作了五年,做的也挺好的。我们跟徕卡合作,能不能超越?如果不能超越的话,不就是行业笑话吗?所以我们当时压力挺大的。
我的观点不同,我说只要徕卡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用心学,我们的能力就一定会成长。我觉得成长比什么东西都重要。所以,我亲自打电话问了几个摄影师的朋友,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徕卡是影像学的传奇,徕卡的实力和影响力都是顶级的。这样我们就下定决心跟徕卡签约了,跟徕卡合作对小米来说还是天大的事情。合作以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办了件大事,这个大事你肯定想不到,这个大事是什么呢?办班,办摄影培训班。
因为我深知只有懂摄影、爱摄影才能做好摄影,所以我们正式邀请徕卡来小米科技园办摄影培训班,我逼着我们核心团队的所有成员上课学摄影。这就是我们摄影班的留念,迄今为止我们办了六期,这次我学习特别认真,一次课都没缺过课,真的比大学的时候还认真很多。主要是因为我是班长,不好意思请假。我们很多核心成员都请过假,我都拿着小本记着谁谁谁请过假。
说实话,这个上课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公司平时特别忙。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一天,还要上课!上课也就罢了,关键还要写作业。这个作业可把人整疯了,我们的作业经常要搞一本什么画册之类的,工作量还挺大的。有一次我为了赶作业,一大早,不到八点钟就跑到小米科技园的星巴克拍同事。同事们不知道我要干吗?咖啡没喝完就全跑了,每个人都是愣着的照片。
就这样,摄影文化的种子就在小米里种下了,很快就生根发芽。我们内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员工影展,大家的热情都特别高。我们整个公司对摄影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在这个过程中也交了很多专业摄影师的朋友,还在长城上办了一次规模极为盛大的摄影展。
就这样,我们对摄影的了解就越来越深了,我们就下定决心选择了人文摄影的赛道。同时,我们还下了决心一定要在手机上做出原汁原味的徕卡影调。其实徕卡影调在手机上挺难做的,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手机上的主流摄影颜色都特别鲜艳,其实你拿过来一看就很假,但是抗不住消费者喜欢。
如果我们要做徕卡影调,的确拍得很好,的确很人文,但是万一大众如果不喜欢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做一款手机,最后只有专业摄影师用吧?所以,我们特别、特别焦虑,跟徕卡也反复商量了很多轮,大家一直找不到办法。其实大家知道,徕卡影调以前从来没有在手机上出现过,怎么办呢?我们出了一个主意,要不这样,我们两家辛苦点,我们在做好了经典的徕卡影像之后,再为大众用户设计一套徕卡生动来满足大众用户的需求,可不可以?
我们当时还特担心,没想到徕卡非常惊讶。他们完全没想到小米愿意花两倍的钱,来做好一部手机的调教,他们心安地接受了。就这样,徕卡双画质就诞生了。徕卡双画质就是我们推动徕卡,我们两家一起合作的作品。徕卡双画质发布以后,效果特别好,首款搭载徕卡双画质的产品就是小米12S Ultra,不仅受到大众的喜欢,也深受摄影师的喜欢,也是我们高端的转折点,当时这款产品口碑特别好。我还记得,有位摄影师朋友见到样片的第一眼,他非常惊讶,举起了大拇指!他说,他从来没有在手机上看到过这么有质感的照片。我到今天都记得,他说,这太了,这真徕卡。他说,我们拍的特别有徕卡味。后来,我们把这句话用到广告上“这真徕卡”,后来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风波,我就不讲了。
谈到摄影的故事特别多,因为特别复杂,我再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这是专业摄影套装,就是在手机上一卡就特别像相机,就这么一个小产品,特别特别火。我们在首发优惠价定在799元,有一段时间被网上的黄牛炒到1400多。就是这么火的一个产品,你们知道这个产品在立项的产品曾经被我拍死了两次。知道为什么吗?
我也是学了摄影之后,一步一步了解了摄影爱好者之后,终于懂了为什么,所以当第三次立项的时候,我毫不犹豫支持了,于是这个很火的产品就诞生了。各位想一想,同一个创意,同一个产品,当你改变认知以后,决策就完全不同。在这里的话,我要感谢小米产品团队连续坚持了三次,事实证明你们是对的!以后继续坚持!
就这样12S Ultra、13 Ultra连续成功,小米影像就一步一步在大众用户和专业摄影师中都建立了非常好的口碑,所以我们摄影的能力也在一步一步建立,拍出的片子也越来越好。
这样的探索与改变,正发生在小米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影像,我们对高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高端产品的口碑和表现也越来越好。我说说小米13的故事,小米13无论是销量和口碑表现都不错,就是这么好的一款产品,在我们研发过程中也是两次差点夭折。
第一次是在立项的时候,当时小米12不达预期,亏损严重,小米13要不要继续做小屏?大家争论很激烈,一半以上的人都反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做屏的全能旗舰特别难,在这么小的尺寸里面做到无短板、无阉割的全面旗舰的所有功能,还要做到同样的体验,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对研发能力要求特别高,很难干!所以大家经常看到一些做小尺寸旗舰,其实是阉割版,或者有一堆的吐槽点。这个特别难,所以国内很少有人做小尺寸的全能旗舰,或者就没有吧。
我觉得更难的是什么呢?就算你做到了这样一款好的产品,它的成本一定很高,而且也未必卖得好。因为什么呢?因为小屏手机,显然就不如大屏手机好卖、显值钱,大家同意吗?所以我特别理解大家的纠结,但是我依然认为,手感是最重要的客户体验。虽然不在参数表上,你也很难说的清楚好在哪里。但是用户只要一上手,立刻就知道谁好谁不好,这样我们的立项勉强通过了。
我们研发团队背水一战,迸发了巨大的战斗力。在去年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进度,大家主动到小米科技园进行封闭研发,过上了军训式的集体生活,在照片里面还挺欢乐的。果然不负重望,小米13产品做得极其出色。不谦虚地讲,很多地方的体验大幅度超越了iPhone,所以这个产品做得是相当好。
这么好的产品,大家应该信心很足吧?不是的!第二次夭折就是在上市前夕的订货会上,大家信心不足,强烈建议砍掉。我觉得气氛比立项会上还要压抑,反对的人还要更多。在这个时候,虽然我是老板,我也不能瞎拍板吧,反正弄得我压力巨大无比。我就反复跟大家交流,连续干了几次会,一步一步把大家的担心搞清楚了。首先,我们小米12、12S不达预期,亏损严重。假如小米13又输了,一亏就是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几十个亿,大家可能不知道做高端旗舰亏损起来有多吓人,压力巨大,我们同事都亏怕了。这些年,我们在高端机里投入了将近一百亿了,压力巨大无比。
其次,同事们也担心在这个价位,我们所有的同行都是做的大屏,他们的参数看起来一个比一个猛,我们的手机打得过吗?这么严峻的问题摆在眼前,我只能耐心一个一个地说服。我跟大家说,做高端一定要有耐心,用户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长,至少要干三代。
而且,友商都不做,我们做,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产品是独特的,因为今天的竞争都是同质化竞争,我觉得我们就是要做独特的产品,做不一样的产品,做更好的产品。这次大家在我的坚持下,终于同意上市了。就这样命运多舛的小米13,终于面世了。这个时候,还有米粉跟我开玩笑说,小米旗舰买双不买单,他们要死等小米14,坚决不买小米13。让我脆弱的小心脏又吓了一大跳,我脆弱的神经差点崩溃。当时谁也没想到,细密13一上市口碑和销量双丰收,米粉朋友们夸这是小米的“十三香”。
就这样我们干了三代的小屏全能旗舰,然后巨大决心、巨大的投入、巨大的耐心,终于收获了今天小米13的成功。虽然这个成功可能也不大,但来之不易。在我们内部,也具备极为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做到了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的代表作。它看起来参数没有那么猛,但是它成本很高,体验特别、特别得好。所以小米13的成功,在我们内部坚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共识,叫“体验优先”。
同时,我们过去三年总结的高端设计的三原则也被大家接受了,就是做高端首先要无短板,同时在参数和体验有冲突的时候要坚定地站在体验这一边,还有软硬件一定要深度融合、完全拉通,只有这样才能对体验的全过程有一个彻底的保证。
所以,我认为有这样的认知、有这样的共识,我相信小米未来的产品一定会越来越好!小米的高端探索经过三年时间、上百亿的投入、几万人的努力,跌宕起伏,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突破。在这场高端化的战役里面,任何微小的一点点成功,都来之不易,背后都需要认知的改变和认知的突破。所以,只有认知的突破才会有真正的成长,这就是我近十年来最大的收获!
这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我在过去三十多年生涯里面几次关键的成长。在武大求学期间,建立了一生的梦想,还会了拆解目标。在金山创业的过程之中,完成了从程序员到管理者的突变。创办小米,一个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愿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我的梦想开始逐步地走入了现实。每一段经历,每一次突变,都是一次认知的突破,更是一次关键的成长。
最近几年,不少人都特别、特别地焦虑,特别、特别地迷茫。很多人问我,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怎么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成长”。
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能足够的自信、勇敢与决心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挑战;也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能让内心的充实,眼里有光,时时刻刻充满力量。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的成败得失都不那么重要,所有的人生难题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
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朋友们,愿你历经岁月洗礼,梦想依旧熠熠生辉!朋友们,不管你的梦想是什么,我都真诚地祝福你,祝你梦想成真,祝你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人生!
我们的演讲环节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