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中,今年4月份CPI同比上涨0.1%,5月份0.2%,依旧非常低。
按理说,CPI数据体现在物价上,今年的东西应该都很便宜,没有明显的价格波动才对。
但很多人可能会发现,今年超市里有不少“水果刺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便拿一串葡萄二三十,一个西瓜几十块,就连一直被冠以“平民水果”称号的苹果和梨,也摇身一变成了“贵族水果”,身价直逼10元每斤。
当初有营养学家建议“每天应该吃够半斤水果”,不少网友感叹,现在的水果比肉还贵,还是吃几片维生素片凑合凑合算了。
为什么CPI趋近于0,水果反而掀起了涨价潮,让大家“高攀不起”了呢?
工资没有水果涨得快
水果价格不断攀升,普通水果涨成“贵族水果”,这并非我们的错觉。
查看今年1-5月份的CPI统计数据,鲜果同比涨幅高达8.3%,位居今年物价上涨的首位。
提起现在的水果价格,很多人习惯称“水果越来越买不起,工资涨得还没水果快”。
虽然这是一种自嘲,但悲伤的是,事实确实如此。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9%,而去年鲜果价格上涨了12.9%。
并且这还不算完,这里的鲜果价格指的是批发价格,而非精品水果价格,更不是真正的“贵族水果”价格。
同样都是草莓,普通草莓价格在10元左右1斤,白里透粉的“白色恋人”,价格能翻3-5倍,而且这还是产量上升之后的优惠价。
因此,“买不起”水果真不是什么拿来自嘲的玩笑,而是切实存在的事实。
有些人表面上光鲜亮丽,妥妥的“都市白领”,实际上连“水果自由”都没实现,去水果店里心惊胆战,生怕一不小心碰到哪个“贵族”,钱包被掏空。
“水果分级”成为大势所趋
如果大家平时留心观察可能会发现,现在水果零售更讲究“一分钱一分货”,“分级”成为大势所趋。
同样都是富士苹果,果径规格在85mm以上的,就要比70-84mm的更贵。
拿今年1月份在港交所敲钟上市的“水果零售第一股”百果园来说,它按照“四度一味一安全(糖酸度、鲜度、脆度、细嫩度、香味、安全性)”,将水果分为了“招牌、A级、B级、C级”共4个等级,不同等级的水果对应着不同的价格。
过去,我们去市场上亲自挑选,水果价格可能会更便宜,但同时也意味着品质参差不齐。
总共买回来5斤的水果,可能有将近2成到3成,无论味道还是卖相,都够不到平均水准。
但由于现在进行水果分级,商家提前筛除了其中的“问题产品”,消费者拿到手里的水果品质就会有所提高。
不过与此同时,因为零售商在采摘、加工端增加了筛选的环节,人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进而推动水果涨价。
对消费者来说,以前或许可以通过挑选买到物美价廉的水果,现在如果想要吃到同等级的产品,可能就会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渠道变革,水果价格水涨船高
对于水果,以前人们要求更多是“有得吃”,但现在很多人要求变成了“吃得好”。
从大众熟知的榴莲、车厘子,再到各种爆火的“网红水果”,尽管身价非同一般,但却从不担心卖不出去,总会有人为各种溢价买单。
而对应着这样的“消费升级”,带来的就是零售渠道变革,包括水果门店、超市在内,陈列品类明显呈现中高端化趋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会去市场上挑选水果?
从主打中高端的连锁水果品牌、大型超市,再到普通的水果夫妻店,都不乏各种“高端水果”产品。
虽然普通的平价水果依旧存在,但还是会给人一种错觉:
现在的水果越来越高端,价格也水涨船高,已经吃不起了。
对于水果商而言,高端、精品则会带来更高的收益,会驱使他们更愿意销售这样的“高等水果”。
而对于果农来说,比起几块钱一斤的普通果子,种植高端水果也意味着更高的收益,会更有动力。
所以从渠道角度来看,因为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提高,水果零售渠道也在悄无声息间发生变革,走起了中高端、精品化之路,水果价格自然也会跟着提高。
姑且不提车厘子这种“娇气无比”的高档水果,就连香蕉、苹果这样的普通水果,从种出来到送入我们嘴中也不是件容易事。
期间要经过水果收购商、多级批发商、农贸市场、超市/水果店等多个渠道,其中的租金、人工、运输成本,都会反馈到最终的水果价格上。
随着水果分级成为大势所趋,高品质的“精品果”更受市场欢迎,水果涨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而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吃不起高端的“浪漫红颜”,或许可以选择相对平价的“巨峰葡萄”,一样也能吃得甘甜。